2019 年的个人书影游实在无甚亮点,本来没打算写这篇总结了。作为年更的博客,有一天竟然收到了催更邮件,实在是又惊又喜。虽然 2020 年都已经进入了第 2 个月份,还是按照惯例把去年的读书、观影、游戏盘点一下。 (以下的 TOP X 排名均不分先后。)
书籍
2019 年共读完了 17 本书 (严格来说有其中一本只读了一半),数量上看,是自 2012 年开始系统性读书以来的历史最低。另一个比较有趣的是,这一年读的计算机技术类的书籍数量为零。
TOP 5
- 真確 (Factfulness)
读的是繁体中文版,简体中文版名为《事实》。开始对这本书产生兴趣是因为在日本的好多书店,它都被陈列在畅销书位置的C位。当时查了一下豆瓣,发现还没有简体中文版。所以在香港的书店看到它时,就果断入手了。不过就在买完后不久简体中文版也发售了,然而并不后悔,因为看完内容后,无疑简体中文版是会有删减的。
这本书的作者是 TED 演讲的常客,致力于纠正人们对于这个世界错误的认知。主要是这个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好的这个事实,与人们经过媒体的渲染后得到的认识之间的巨大偏差。写书的原因也是作者查出了癌症,想着在人生的最后关头把自己致力的事业凝结成书籍,就这一点来说,还是十分动人的。
本书借着上面的动机,即大众对世界认识的错误,总结出了十种认知谬误。大体上与自己之前看的《思考,快与慢》和两本德国出品的认知谬误方面的书有某些重合之处。但这些知识即使看过多次,也能起到巩固的作用,不会感到时间上的浪费。再加上作者是有特定的角度,即看待整个世界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的事实,也更加有说服力。
- 邻人之妻
这部特立斯写的的非虚构大部头,我是与另一部 Netflix 上的日剧「全裸監督」同一天读完和看完的。两部作品风格迥异,但某种意义上说都与当地的性解放意识相关。
《邻人之妻》要稍微严肃一些,但也很好读。作者选取了美国七十年代的几位人物,以他们的故事来体现当时性解放的现象。最主要的人物是 「Playboy」杂志和「砂岩俱乐部」的创始人。增长了见识的同时,让我感叹更多的是作者的写作手法。把非虚构的作品写的跟小说一样引人入胜,前面看似每一章都讲的是毫不相关的人物,可到了后面又能够全部串联起来,实在是厉害。
- 大江大海 一九四九
这本书也是在香港购入的,当时自己在逛书店时,其实必买的书目只有这一本,因为这是一本在大陆看不到的书。
本书主要讲了国共内战的末期,国军撤退台湾的大背景下的小人物的故事。书里面分了几条线,有作者龙应台的父母,有一边逃亡一边上学的学生们,有被抓走当兵后就再也回不到家乡的人们,等等。虽然自己事前也大概知道,那种背景下的人们肯定会很惨,但读到了娓娓道来的实际情况时,还是要比自己预期的更加悲伤,令人唏嘘不已。
- 大亨小传
更普遍的译名是《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是乔志高的译本,目前已经绝版,自己是在「多抓鱼」上蹲了好久才买到一本。
村上春树曾借《挪威的森林》中的永泽之口表达了对这本书的热爱,后来他也亲自翻译了这本书。在村上的小说中也经常出现类似于「我」和盖茨比的组合,比如永泽、五反田(《舞,舞,舞》)、免色(《刺杀骑士团长》)等都担当了类似盖茨比的角色。拥有着与其年纪不符的财富或魅力、对某样特定的事物有着异乎寻常的执念,通常这份执念都将他们引向了最终的悲剧。
- 身份的焦虑
赶在 2019 年的最后一天读完的书。应该是继《旅行的艺术》后读的第二本德波顿,不知道文体算是随笔还是散文,读起来丝般顺滑,毫无阻碍。像英国人一样,午后泡一壶茶,读着德波顿的书,真是再合适不过了。
这本书的内容即标题,一半谈论了身份的焦虑的起因,后一半作者给出了解决这种焦虑的几个方法。博古论今,但主要批判的还是当下这个时代里「贫穷就等于道德败坏」这个潜伏在人们内心里的观念。德波顿花了大力气解释了这个观念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消除它。可以说是当今时代生活的必读书目。
略感失望
- 纠正
上一本弗兰岑的《自由》读的酣畅淋漓,而这本《纠正》却磕磕绊绊拖了半年左右才算看完。
相比《自由》的两位主人公夫妇,这一本的主角数量有点多,而且是一家子。老夫妻两个,再加上三个性格迥异的孩子,共五人。没能深深吸引我不停看下去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就这本书里面的人物状态而言,没有一个人是能让自己产生代入感的。即使退一步说,不求共鸣,有些情况或者想法和行动,自己根本就无法理解。书中年轻一代的三个人,都在各自某个领域有着不小的造诣,可谓是精英阶层了,但自己还是无法将这个设定与他们各自的行为或者自身的处境联系起来。
依旧不变的,是弗兰岑那绵密又角度新颖的描写风格,让人必定要专心致志地读,不然可能眼睛扫了很多行后,依然不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目前弗兰岑又出了一本大部头小说,但自己短时间内应该是不会尝试了。
电影
2019 年看了 31 部电影。
TOP 5
- First Man (登月第一人)
有一天早上天还没亮时醒来,脑子里一段旋律挥之不去,却死活想不起来出处,只知道是最近看过的电影中的配乐。后来空闲下来后翻阅最近的观影记录,才恍然大悟是《登月第一人》。这部影片当时看的时候没感觉多震撼,有些流水账的感觉,虽然剧情的时间跨度也不短,照理说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但却没令我印象深刻。没想到过了一段时间,凭借抓人的旋律,它再次回来了。导演之前的两部电影,《爆裂鼓手》和《爱乐之城》,都是以音乐为主题。而这部电影的剧情跟音乐没有关系,却还是以音乐取胜,实在有趣。每次听到电影的主题旋律,一个孤独的阿姆斯特朗的形象便能立刻浮现出来。
记得发生了这件事以后,便去豆瓣上把 First Man 的评分从4星变成了5星。
- Bohemian Rhapsody (波西米亚狂想曲)
这部电影在日本的影院票房榜上一直牢牢占据榜首相当长一段时间,俨如 BUG 一般的存在,而在国内却全无音讯。一开始自己以为这是 Queen 乐队的纪录片,所以没产生多大兴趣。后来得知不是纪录片,而是传记片,便萌生了观影的冲动,更多是好奇它为什么在日本这么疯狂。有一次在日本出差的时候本打算去看,奈何时间上总是不凑巧。等到网上资源出来后便一睹为快。
影片讲述了皇后乐队主唱那跌宕起伏的音乐生涯,看完后自己马上对 Queen 路人转粉,影片最后对 Live Aid 演唱会的还原也是叹为观止。可惜家里的音响效果有限,后来国内定档后果然又去了 IMAX 影院二刷,毕竟这已经是最能接近现场感的体验了。
- 地球最后的夜晚
影片前半段的剪辑堪称灾难,可能很多人都没看到后半段就弃了。但光是后半段,就可以把这部影片救回来,甚至进入我的年度 TOP 5。
这部电影的后半段用了一个长镜头来讲述了主人公的一场梦,类似《鸟人》的一镜到底的感觉。而这个梦境,像极了村上春树的惯用手法。各种象征,各种隐喻,各种光怪陆离的影像和对话,无比过瘾。
-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被审查毁的支离破碎的作品,还是在缝隙中迸发出了娄烨的才华。听说为了让这部剧能顺利播出,娄烨修改了一百多次。临近公映日又紧急撤档,最后又改了一版,这才勉强上了院线。上面提到的《波西米亚狂想曲》虽然在国内上映时也被剪了许多,但至少能找到无删减的资源,而这部作品的「原版」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天日了。12 月,同样是娄烨导演的《兰心大剧院》,在定档后又没能顺利上映,毫不意外。
演员方面,井柏然全程一个表情从头演到尾,还是年长一辈的戏骨们有可看之处。这让人想起了《邪不压正》,同样是身为主角的彭于晏演技捉急,和同台的姜文与廖凡简直不在一个层次。这也是现在导演们值得权衡的地方,是更加倾向于影片的质量,还是票房上的号召力,似乎两者难以兼得。
- The Irishman (爱尔兰人)
趁着难得一个人在家的时候,用了一下午一口气看完了这部三个半小时的电影。
马丁斯科塞斯、罗伯特德尼罗、阿尔帕西诺,光这几个名字一出现,其实其他都不重要了,随便什么片名、什么类型、什么剧情,都会让这部影片进入自己的必看列表。电影讲的是绰号为「爱尔兰人」的主角 Frank,晚年时在养老院回忆自己一生的故事。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剪辑方面穿插了一段四人出游的情节,也是全片最为重要的一段情节。但这么一部黑帮片,对自己印象最深的却是剧中人物的着装,每位黑帮成员都打扮的一丝不苟,西装革履,品味极高。虽然现实未必如此,但着实让我赏心悦目。
略感失望
- Dolor y gloria (痛苦与荣耀)
我承认这一部是属于跟风去看的影片,结果不是很对胃口。其他人都去看可能是因为已经看过不少阿莫多瓦的作品,跟他产生了情感上的联系,然后再看这部自传性质的影片,应该能获得不少收获。但自己之前一部阿莫多瓦的电影都没有看过。光就这部影片来说,影像很美,但故事有些散乱。又有母亲,又有以前合作过的演员,又有以前的挚友,还有少年时的一位特殊「学生」。但是对自己来说,每个点都无法代入,毫无共鸣,只能做一名静静的旁观者。
电视剧
2019 年看了 13 部剧集。
TOP 4
- 我们与恶的距离
我对台湾的连续剧的印象还停留在青春偶像剧的年代,所以当看到这么一部讨论无差别杀人案发生后的众生相的剧集的时候,有种龟兔赛跑中兔子醒来后所感受到的惊讶感。
新闻自由、程序正义、精神疾病关怀、死刑的正当性……无论哪一点都不会出现在内地的话题列表中,我们从来都是直接给出标准答案或闭口不谈。而这部剧却都涉及到了,而且不同的人看完以后会有不同的思考点。这部剧最大胆的处理是没有去揭示凶手的杀人动机,不落俗套,也让它更上了一个层次。唯一颇有微词的是结尾的地方,还是有些强行温馨了。
可能有些人会对台湾的制度嗤之以鼻,会看到他们议员之间夸张的对骂甚至大打出手的视频而嘲笑,但是在没有广电总局审查的环境下,不断地有优秀的文艺作品涌现出来却是事实,比如我在这个春节假期中看的《阳光普照》。回过头看了一眼我们的春节档本来要上映的片子,会有一部能让我们看完后会有所反思的作品吗?
- Chernobyl (切尔诺贝利)
要不是评价超乎寻常的高,我可能不会去看「切尔诺贝利」,因为自己对苏联或俄罗斯的兴趣不大,或者感觉这是一部纪录片。后来知道是一部电视剧的时候,才下载下来看了,事后很满意自己的选择。(好像上面也说过类似的话?真没有对纪录片有偏见。)
自己对切尔诺贝利的认识局限于 2011 年日本大地震后福岛核电站泄漏时,当时称这是比肩于切尔诺贝利的核电站爆炸的危害。不过后来也没有更加深入地调查。这次的这部迷你系列剧,让我对这次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核泄漏事件有了了解。真实事件难以从个别人物的视角去描述,所以这部剧的每一集聚焦在不同的方面,如消防员、矿工、科学家、政府官员等。但还是塑造了几名主要角色,可谓非常成功。而剧中当局者的一些做法,也跟现在自己所处国家的做派别无二致,但苏联通过这个灾难后解体了,目前自己的环境还暂时看不到改变的迹象。
- 纽约灾星 (The Jinx)
现实中的冷血杀手,并不是影视作品中的样子。甚至直到发展到最后一集之前,自己还被这位老人的气质所吸引,愿意去相信他所说的话。但最后一幕直接几乎是将真相尘埃落定,把之前的所有不确定性杀的干干净净。正是这部剧的这最后1集,直接导致了 Robert 被起诉。一部剧集,提供了一个决定性的证据,让一个逍遥法外了几十年的连环杀人案的最大嫌疑人被起诉,这件事就这么真实地发生了。
看完以后查了后续进展,原以为早已应该有所了结,毕竟这部剧播于2015年。然而没想到2019年9月才是 Robert 受审,现在审判还在进行中。
- Stranger Things (怪奇物语)
2019 年一下子把 3 季的《Stranger Things》都看完了。怪奇物语这个剧集真的是越来越好看的那一种。第一季的时候感觉剧情还不是很出彩,只是几个小朋友的演技很惊艳。还有异世界的设定有一点点村上春树的感觉,让人着迷。到了后面两季算是全面爆发,前面铺垫的世界观和气氛也得到了最大化。人物、剧情、节奏、剪辑等各方面算是自己近年来看过的美剧中数一数二的。每次感觉剧情走向要落入俗套了,但最终总能给出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处理。八十年代复古的感觉也做的很好,听着老歌,看着里面的人的穿衣打扮,正是目前流行的美式复古风格,别有一番趣味。
略感失望
- Love, Death & Robots (爱,死亡和机器人)
这是一部优秀的动画短片集。但,远没有达到它被捧的那么高的高度。3D 的 CG 技术很强,没错。成人向的剧情,作为动画片确实不常见。形式无法大于内容,就内容,即故事本身来说,这些短片里的大部分可以用乏善可陈来形容。
游戏
2019 年算是深度游玩过的有 7 款游戏。数量不多就全部罗列如下。
- Red Dead Redemption 2 (荒野大镖客: 救赎 2)
- New Super Mario Bros. U DELUXE (新超级马里奥兄弟 U 豪华版)
- 陪孩子玩的
- Uncharted 4 (神秘海域4)
- 顽皮狗的经典系列,期待 The Last Of Us 2
- Bloodborne (血源诅咒)
- 玩了一大半,后面难度陡增,暂时弃坑中
- Assassin's Creed Odyssey (刺客信条:奥德赛)
- 玩到中途,感觉形式重复单调,弃了
- ゼルダの伝说 梦をみる岛 (塞尔达传说:织梦岛)
- 陪孩子玩的
- Death Stranding (死亡搁浅)
- 年底发售,尚未通关,明年最佳的最强力候选
年度游戏
- Red Dead Redemption 2
PS4 上第一个通关的游戏,去年就内定了它是今年的年度游戏,后来也确实没能出现竞争者。玩的过程中也是不断刷新自己对游戏这种艺术形式所能做到的各种边界的认识,不禁担心会不会起点有点高,可能会影响自己以后玩其他游戏。事实上也确实影响了,后来玩了同样是开放世界的《刺客信条 奥德赛》,20 小时左右就无法继续了。